
從設計思考到系統思考:UX 設計師邁向產品設計師的下一步

Product Designer v.s. UX Designer
這幾年隨著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「產品設計師(Product Designer」稱呼,越來越多人在討論產品設計師與UX設計師的不同,許多從其他設計專業轉成 UX 設計師的人在成長過程中,首先接觸的是 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:以使用者為中心,透過同理心、快速原型和迭代來解決問題。這套方法幫助我們從「做出好用的介面」到「打造符合需求的產品」,是很有力的工具。
然而,當你想從 UX 設計師往 產品設計師(Product Designer) 轉型時,光靠設計思考可能還不夠。這時候,系統思考(Systems Thinking) 會成為重要的補充,讓你能從更大的格局理解產品所處的環境。
設計思考:以人為中心的起點
核心精神:同理使用者,發掘需求,快速實驗。
方法論:雙鑽石模型(探索 → 定義 → 發展 → 交付),強調發散與收斂並行。
優點:
- 幫助設計師找到真正的使用者痛點。
- 鼓勵創新與迭代,不怕嘗試。
限制:
- 常忽略商業與組織的結構性限制。
- 過於專注「使用者」而忽視更大的「系統」。
系統思考:從結構看待問題
核心精神:問題不是孤立的,而是系統中各元素互動的結果。
工具:冰山模型(事件 → 模式 → 結構 → 心智模式)、因果迴路圖(Causal Loop Diagram, CLD)。
優點:
- 揭露事件背後的模式與根源。
- 幫助設計師理解產品與組織、生態的連動。
限制:
- 需要更多時間和分析,容易陷入「分析癱瘓」。
- 容易讓人脫離現場經驗,過度抽象化。
2種思維相同之處
以人或使用者需求為核心
- 系統思考重視人類行為與系統互動。
- 設計思考聚焦於使用者體驗與痛點。。
重視跨領域整合
- 兩者都強調需要多角度(技術、商業、社會、心理…)的觀點,避免單一視角。
處理複雜與不確定性問題
- 系統思考強調「系統動態」和「環環相扣的後果」。
- 設計思考透過反覆迭代來應對模糊問題。
皆需要可視化工具
- 系統思考常用因果迴路圖、系統動力模型。
- 設計思考常用旅程地圖、草圖、原型。
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| 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| |
---|---|---|
核心關注 | 使用者需求、體驗與創新解決方案(中、短期) | 系統中元素之間的關係與動態(長期、整體) |
常見方法 | 以同理心、構想發散、原型測試的迭代流程 | 建構系統模型(因果迴路圖、存量流量圖)分析影響路徑 |
問題範圍 | 側重「模糊性」、「創意解決」 | 側重「複雜性」、「不可預期後果」 |
時間尺度 | 短期至中期的產品或創新服務 | 長期演化與系統行為模式 |
典型應用 | 產品設計、服務設計、商業模式創新 | 公共政策、永續發展、組織策略 |
為什麼產品設計師需要兩者平衡?
- 設計思考 幫助你理解「人」。
- 系統思考 幫助你理解「環境」。
如果只靠設計思考,你可能做出使用者喜歡但無法落地的解決方案;如果只靠系統思考,你可能陷入分析,卻難以提出具體可行的體驗。
產品設計師的價值,就在於 在人與系統之間找到平衡:
- 既能用同理心發現需求
- 也能洞察市場、技術、組織的制約
- 進而提出既可行、又可持續的設計策略
3步驟從設計思考走向系統思考
Step1. 練習畫系統圖
- 嘗試用因果迴路圖描繪產品中的用戶行為、商業目標和技術限制。
Step2. 多問「為什麼」
- 不只停留在「這樣設計比較好用」,而是思考「這樣做對業務或生態有什麼影響?」
Step3. 在專案中做雙層觀察
- 層次一:以使用者角度,體驗產品。
- 層次二:以系統角度,理解這個體驗如何受到組織、政策、市場影響。
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
對只學過設計思考的 UX 設計師來說,學習系統思考不是要放棄你熟悉的方法,而是拓展你的視野,最重要的是經過名為「系統思考」的魔法施展後,你會發現越是複雜的開發專案、牽涉再多利益關係人,你的設計方案都獲得能夠凝聚全世界的力量、一起朝著這個「共同」的願景前進。
當你能同時站在使用者與系統的角度思考,你不只是解決「設計問題」,而是能參與「產品策略」並且同時具備跨領域協作的軟實力——這正是產品設計師與 UX 設計師最大的差別。